为引领青年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历史、传承精神、担当使命,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暑期“三下乡”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走进重庆市涪陵区白涛街道,开展探寻“816工程”,赓续红色血脉活动。
探洞寻迹:触摸816工程的历史脉搏
816工程遗址位于涪陵区白涛镇乌江之畔,从过去在地图上被抹去名字,到如今成为知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他见证了6万建设者,18年的光辉奋斗岁月,向世人展开了一本关于信仰与奉献的立体史书。
7月2日,实践团踏入816这座深达百米的地下核工程遗址,循着建设者的足迹,穿过支洞幽邃长廊,直抵核心区域。每一寸潮湿的岩壁都浸透奋斗的汗水,每一处尘封的设备都铭刻着奉献的誓言。从核反应堆锅底到中央控制室,这场穿越时空的红色之旅,让实践团成员亲眼见证了三线建设者以血肉之躯铸就国防重器的壮举,更深刻领悟到 “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力量。

实践团成员现场讲解

816工程遗址

与重返816工程参观的建设老兵合影
对话老兵:聆听三线精神的时代回响
7月3日,实践团联合涪陵区白涛街道建峰社区举办了薪火相传守初心座谈会。三位816核工程的亲历者受邀来到现场,与实践团成员分享他们在816工程中的亲身经历和感悟。李长澍老先生回忆了816工程的建设过程,他轻轻擦拭着胸前的纪念章,眼眶泛红“孩子们,国家的强大靠的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你们要把这份担当扛起来!”尹茂义老先生展开泛黄的工程图纸,他指着图纸上密密麻麻的标记,声音里满是骄傲,“你们看这些弯弯曲曲的线条,都是建设者用青春丈量出来的。”陈道文老先生翻开泛黄的日记本,扉页上“绝对保密” 四个红字依然醒目,老人的声音哽咽,“我们无怨无悔,因为祖国的安宁比什么都重要!”座谈会后实践团成员们围坐在老先生身旁,开启了跨越时空的深度访谈。三线建设者用生命书写的忠诚与新时代青年跳动的笔触相遇,“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火种,以最炽热的方式,完成了跨越五十年的代际传递。

实践团成员对话老兵
数字赋能:点亮红色基因的传承之光
几日的参观学习与深度访谈,让实践团成员深受教育,他们表示将发挥专业特长,为 816 工程遗址的保护和开发注入“智慧动能”。之后,通过收集历年游客流量数据,预测高峰时段,优化参观路线;还将制作数据可视化的红色教育微课,将三线建设的历史背景、工程数据、老兵故事转化为动态图表与互动模型,让抽象的红色精神变得直观可感。

实践团成员与老兵合影留念
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让实践团成员亲身体验了三线建设的历史厚重与艰辛,更让他们意识到数学与统计知识在红色文化传承中的独特价值。“我们要用数据还原历史,用模型守护精神,让三线精神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实践团成员坚定地说。这份将专业所学融入红色基因传承的决心,是青年学子对“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生动诠释。